第293章 十世之仇尤可报也_千年世家: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
第二书包 > 千年世家: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> 第293章 十世之仇尤可报也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293章 十世之仇尤可报也

  刘武在收到自己兄长信件的时候,脸上带着茫然的神色。

  时机?

  什么时机?

  未曾听说过最近这段时日有什么事情要发生啊?

  然则无论如何,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,刘武整个人都处于一种极度“兴奋”的状态下,他的眼睛中带着锋利的光芒,口中喃喃自语的称叹。

  言语中还带着几分的愧疚。

  “昔日我还尚且怀疑兄长是否真的愿意将皇位交予我,没有想到竟然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。”

  刘武哀叹一声,内心中对自己兄长的愧疚更深重了。

  “兄长不负我,我必然不负兄长!”

  这是他自己悄然暗自立下的誓言,决心一定要“将功补过”。

  他坐在书案之前,着急忙慌的写着书信,准备寄往长安城,即便这个时候他不知道自己的兄长说的是什么时机,他也已经做出了保证——即:无论如何,全力以赴。

  陈府

  陈秋来来回回应付了不少前来拜会的臣公,其中不仅仅是有陈氏一脉的门生故吏们,也还有一些长安城中的权贵。

  虽然如今陈氏的大部分权利落在了陈拓的手中,但陈秋这个正牌陈氏家主还是十分有面子的。

  回到书房中,早已经有人坐在远处等候着他了。

  陈秋看着坐在对面的陈拓,轻声叹了口气:“拓叔祖,何必如此呢?”

  陈拓坐在那里,目光疲惫,浑身上下仿若都带着颓废的气息,他端起一旁桌子上放着的茶水,幽幽的叹气声中带着无可奈何的悲悯之色。

  “何必如此?”

  他苦笑一声:“这便是要问一问咱们的那位好陛下了。”

  陈拓目光幽远,像是对世事已经无所谓了一样:“自天子登基之后我便知道,天子与先皇还是不一样的,当年的文皇帝没有负陈氏,甚至还给陈氏指明了道路,但如今的天子可不一样。”

  他的嘴角扯动一个嘲讽的弧度。

  “人心裹测,莫过于此。”

  “天子生性凉薄,莫说是你我陈氏子弟了,就算是他的亲生母亲,他心中只怕也是没有多少情谊在的、”

  陈拓再次叹了口气说道:“昔年,我以为我将计就计算到了当今,以令其拜我为师,今时今日我方才知晓,原来不是我算计到了天子,而是天子算计到了我。”

  他闭上眼睛,脸上再次显露出来了些许悲痛之色。

  “天子啊——”

  陈拓微微摇头,不再言语:“是故,我必须要这样做,陈氏也必须是要这样做。”

  “一个完整的陈氏,会被天子永远记挂在心里,哪怕是陈氏从未曾有过不臣之心也是一样的,这便是皇帝。”

  他嗤笑一声:“陈氏的底子还是在官渡,无论天子是否想要动陈氏,无论日后朝堂上到底有多少陈氏的门生故吏,只要官渡依旧在陈氏手中,陈氏就永远是那个横行天下的陈氏。”

  陈拓眸光中带着些许凝重之色:“所以,秋侄,今日便是你我最后一次私下相见了。”

  他站起身子来,握着陈秋的双手说道:“日后路途,秋侄切记要小心谨慎,我带着天子渗透进陈氏的这一批人离开陈氏,将陈氏身上的脓疮拔除。”

  “陈氏便依旧是那个干干净净的陈氏。”

  陈秋站在那里,一时无言。

  待到陈拓彻底离去之后,他才是无可奈何的叹了口气。

  “何必如此?”

  “何必如此!”

  陈辟暗自从阴影当中走了出来,神色中带着些许的淡漠,他只是说道:“拓叔祖的话语中,有七分真,三分假吧。”

  他打了个哈欠:“你我了解的事情当中,也确实是有天子对拓叔祖以及陈氏的怀疑,但大多数却是拓叔祖自己想要自立的心思吧。”

  陈秋回过头看着陈辟说道:“拓叔祖能有这样的心思,也的确是令家中无话可说,只是家中何时限制过想要自立的人呢?拓叔祖何必如此!”

  陈辟冷笑一声:“大概是因为伱我当时尚且年幼,父亲又走的早吧。”

  “当日父亲为了治学而离开朝堂之上,拓叔祖自己一个人苦苦支撑着陈氏而不倒,他可能觉着这是他自己的本事,也可能觉着离开了陈氏之后,依旧能够过得很好吧。”

  陈秋没有再言语说什么,只是平淡的点了点头:“不说这些了,你准备好了么?”

  “陛下要宣召你入宫了。”

  陈辟的脸上划过一抹无奈之色:“我都已经把话说的那么明显了,不明白为何陛下依旧如此。”

  陈秋拍着陈辟的肩膀,朗声大笑:“哈哈哈哈哈,可能是因为你的才学再怎么隐藏,也无法彻底的掩埋吧,就像是砂砾中的明珠一般耀眼。”

  而陈辟的眼睛中只是带着厌恶。

  吴国

  吴王早已经接收到了来自长安城中的信件,自然而然的也是明白了天子想要继续“拖”下去,拖到朝廷的实力再次恢复的时候。

  如今朝堂之上,大将军陈得、大将军韩信相继在数年前病逝,唯独剩下一个同样垂垂老矣的窦婴以及尚且年轻的周亚夫,而匈奴人的使者又已经在长安城中虎视眈眈。

  错过了这个时机,那可是真的就没有比这个机会更好的机会了!

  书房中的吴王眸色阴沉,他在思考着关于如何“起兵”而不算是“谋逆”的借口,他将书房中的“先贤书籍”几乎都翻烂了,终于翻到了一页书,可以为他的“复仇佐证”。

  景帝八年,秋。

  吴国举兵。

  吴王被吴王妃胁迫,于深夜之中发动兵变。

  吴王妃以“十世之仇尤可报也”的口号,来宣布自己对天子的伐谋,她所言自己的儿子被杀,虽然吴王能够忍耐下去,但是她只是一个妇道人家,所以无法忍受。

  然则,为了天下黔首的安定,她终究是将仇恨暗自咽下,如今已经快要二十多年了!

  在这二十多年中,她无时无刻不想念自己的孩子,而当今天子却对当年的事情没有丝毫愧疚,是以,她无法忍受,因而站了出来,挟持吴王而号令吴国的军队。

  以此来为自己的孩子复仇。

  十世之仇尤可报也!况乎杀子之仇耶?

  此仇不共戴天!

  吴王妃的檄文传遍大江南北,以此来为天下表明,她并不是“谋逆”,而是“复仇”。

  她表明,本来自己想要将仇恨吞进腹中,之后彻底遗忘,可是天子薄情冷血,竟然不允许有人祭祀她的孩子,当年的是是非非到底是真是假,她都不愿意再追究了。

  今日只想要为自己的孩子复仇。

  天子不仁,一定是因为身旁有佞臣在侧。

  她要清君侧!

  当然了.檄文中的这一句是有些令人疑问的地方在的,也正是因此,天下人暂时没有人响应吴王妃的复仇计划。

  而在第二封檄文出现之后,天下中的其余几位王开始纷纷响应。

  第二封檄文也很简单,表明了天子身旁的佞臣到底是谁——她就是窦太后之女,当朝大长公主、馆陶公主刘膘!

  是的

  檄文中所说,正是因为自己的儿子和刘膘有旧仇,所以刘膘杀死了他们的孩子,至于为什么是当今天子背锅?那是因为先皇宠爱窦太后,窦太后不愿意让自己的女儿背负人命。

  而且当时窦太后支持的是自己的小儿子——刘武。

  所以将这个罪名扔到当今天子的身上,有两个目的。其一是可以为自己的女儿洗脱罪名,其二是可以将罪名弄到当时还是太子的天子身上,让天子失去争夺皇位的基础。

  而吴王当时一眼便看出来了这其中的问题,所以在吴王世子死之前的时候就已经入宫与先皇说这件事情,表示为了大汉国本,吴王愿意在朝会的时候为太子争辩。

  这一切本是吴王一腔热血为国奉献,而吴王世子则是为国本而牺牲,他们虽然悲痛但是没有什么可说的。

  但天子和那个佞臣为了掩盖这一切的真相,竟然要削藩,进而杀死吴王,所以吴王妃不能忍受了。

  至于为什么是吴王妃而不是吴王?

  被捆住了的吴王表示,自己是大大的宠臣,不愿意和天子为敌,所以自己的王妃便趁着他不知道的情况下,将他绑住。

  檄文传遍天下。

  所有人都能够看出来这檄文中所蕴藏着的笑话——堂堂吴王被吴王妃捆住?手下的大军还都听从吴王妃的命令?

  你在开什么玩笑。

  这简直是比当今天子说要立下皇太弟,将皇位真的传给梁王听起来还要可笑几分。

  至少大家都清楚明白的知道,皇帝这样子做并不是心甘情愿的,而是形势所迫,可是你丫的吴王真的把人当成傻子了?

  景元八年秋,吴王妃掀起来的作乱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席卷了整个南方。

  当年被孝仁皇帝镇压的几位诸王也都纷纷举起来了“复仇”的大旗,他们的口号是为了自己的“父亲”平反,自己的父亲当年只是为了诛杀吕氏祸患,并没有做错任何事情,可却被当时的孝仁皇帝所困居在长安城内,甚至最后幽禁而死。

  而自己的封国也被削除了一大部分。

  这些人要求朝廷给予他们公正的“处理”,为他们的父亲平反,并且将当年削除的封国全部都还回来。

  当时间进入到景元九年的时候,诸王作乱已经轰轰烈烈,一共有九个诸侯王一起犯上作乱,要求天子平反,要求天子处死身边的奸佞之臣——这一次,他们甚至带上了御史大夫“晁错”。

  用的什么理由呢?

  一个很牵强的理由。

  即:邱子乃圣人之后,更是陈子的嫡系后代,怎么可能会做出那些事情呢?

  所以邱子一定是被奸人蛊惑,后来邱子辞官回到官渡,潜心著作,便是因为感受到了自己的身边出现了奸佞的弟子,而心生惭愧。

  证据?

  邱子在陈氏最鼎盛的时候,带着几乎所有陈氏的弟子退回官渡,不再理会朝堂政务,这难道不是证据么?

  晁错,终究还是没有逃过这一场风波。

  景元九年,秋冬之际。

  轰轰烈烈的九王之乱汇聚重兵,他们陈兵边境,并且举行了盟会,在盟会上表示了此行的目的。

  “清君侧,伐晁错”

  是的,这一次他们甚至没有带上所谓的“奸佞”二字,直接就是将矛头指向了晁错。

  他们的理由同样很简单。

  邱子乃是当世圣贤,陈氏乃是天底下数一数二的世家,为世家的巅峰,这样的圣贤说的话怎么可能有错漏之处呢?

  当时的邱子并没有要求削藩,而晁错用着邱子学生的名义,一直要求削藩,这是对邱子的不敬,是对陈氏的不敬,他们是为了陈氏所以才起兵要求诛杀晁错而清君侧的!

  在经历了之前短暂的混乱之后,诸王终于明白了一件事情。

  做事情一定是要有“大义”的声名,唯有拥有这样的大义声名,他们才能够站稳脚跟,而怎么样才能够不让陈氏与他们为难呢?

  他们想到了一个“聪明至极”的办法。

  打着陈氏的旗号不就好了?打着为陈氏好的旗号不就好了?

  官渡,陈氏府宅

  陈冬望着手中的书信无奈至极,这是诸王悄然给他寄来的书信,其实并不是给他的,而是想让他转交给在长安城内的陈氏家主——陈秋。

  信件中的意思也很简单。

  希望陈氏不要阻挠他们的“清君侧”,陈氏若是愿意用大义的名声帮助他们,那么在胜利之后,无论他们谁成为了“天子”,都将封陈氏为“汉王”。

  大汉加上各路封国一共有“六十郡”,他们愿意给汉王“三十郡”的封地。

  若是陈氏不愿意帮助他们也可以,只要陈氏不理会这件事情,他们同样愿意双手奉上“二十八郡”之地,以大江大河为界限,双方划江而治,共同享有大汉江山。

  陈冬不敢处理这么重要的事情,因此也只能够将信件转寄。

  长安城内,安国王府

  陈秋看着手中的信件,幽幽的叹了口气:“诸王这一次,当真是下了血本啊。”

  “划江而治这种话都能说的出来!”

  双开新书么么哒,这次一定不切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alggi.com。第二书包手机版:https://m.alggi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